專家專欄

A A A

當綠能種電遇上友善農業,以雲林晁陽綠能園區為例

陳韋仲助理1、劉以誠助理教授2、莊陽德教授3

雲嘉南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1 、國立嘉義大學 2、國立臺南大學3

 

        以農立國的臺灣,光復初期,農業政策目標為提高土地生產力實施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不僅確保了國內的糧食安全及供應量,甚至外銷至歐美、日本等國賺取外匯,促進了經濟發展。

  「綠色經濟」為「可改善人類福祉及社會公平,同時可顯著降低環境風險及生態破壞之經濟」(引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隨著工業的發展,農村人口外流,環境的破壞,直至氣候變遷與環境意識的抬頭,國際上對於綠色能源的重視與發展正在持續推動當中,並研究如何將綠能產業與綠能科技應用於農業生產,除了農業的作物收成之外,增加農民於綠電上的長期收益,創造農業綠電生產共構共享模式,進而促進農業之永續發展。

  雲嘉南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的夥伴中,位於雲林縣晁陽綠能園區,即是農電共構共享產業與六級農業實踐者之一。(註:六級農業「一級生產 ⨯ 二級加工 ⨯ 三級銷售」的農業)晁陽綠能園區於雲林縣崙背鄉、褒忠鄉、麥寮鄉占地12公頃,除了露天農場之外,共擁有22座與太陽能板結合的溫室,預估共可發電700萬瓦。生長於太陽能板下溫室內的作物,因太陽能板的遮蔽,其光線不足或是不均的問題而受到影響,因此在太陽能板下溫室的作物選擇,便是重點之一,通常選擇光飽和點低的作物,或是耐陰性特性之物種。晁陽綠能園區在此選擇過溝菜蕨(過貓)、山蘇等具耐陰性的作物,以及喜好生長於陰暗、濕度高環境的菌類作物:黑木耳、珊瑚菇,其中過溝菜蕨與山蘇作物的澆水系統,是藉由雨水收集系統,沉澱、過濾後進行灌溉,更是符合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理念,除了作為一般的作物展售,晁陽綠能園區將過溝菜蕨、珊瑚菇與園區的作物做成了通過CAS認證和 426項農藥零檢出的產品「菇貓水餃」。太陽能板下的建築物除了作為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溫室之外,也運用來飼養聯合國推廣未來蛋白質、糧食的替代來源的可食昆蟲,台灣原生種:黃斑大蟋蟀,並與廠商合作製作蟋望餅乾。從晁陽的例子可以看見太陽能板與農業作物的運用:農作物選植栽培、加工、銷售,不只從食材源頭控管做起,也讓我們看見太陽能板下農作物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晁陽綠能園區

圖片來源:晁陽綠能園區

圖片來源:晁陽綠能園區

圖片來源:晁陽綠能園區

  時代的變遷可能在土地利用上的選擇與需求會隨之改變,但所謂「國無農不立」、「民以食為天」,簡單卻深遠的闡述出農業為國家之根本的道理,與糧食的重要性。政府推廣農業綠電生產共構共享模式,期透過推動綠能科技與綠能產業進而減少對石化能源的相關需求,並提升台灣的綠色經濟競爭力,除了以農業生產為主,並以綠能產電為輔增加農作與綠電上長期穩定之收益,進而活化部分低生產力之農地、農荒地、貧脊之地的利用,從而促進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