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欄

A A A

「循環經濟」發展與企業應用實務

 

陳皇曄 助理教授

慈濟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


為什麼推動「循環經濟」

根據全球企業社會責任在環境保護的發展趨勢,企業追求永續發展已成為現今主流,「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商業模式更是受到許多關注。傳統「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的思維,企業採取「開採、製造、廢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耗用自然資源,也造成環境的負擔及破壞。然而「循環經濟」的概念便是建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使整個系統產生極少的廢棄物,甚至達成零廢棄的終極目標。

根據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評估報告(圖1),到2025年將增加1.1億的全球人口,中產階級人口也會增加1.8億,這意味將消費更多的食物及產品,連帶相關包裝耗材所產生的廢棄物也將持續累積,這是我們現今及未來必需解決的環境難題。而「循環經濟」的思維和商業模式,讓企業思考以「創新」做法將資源有效回收使用,將能續經營帶來新契機。

圖1 2010-2025年全球消費需求趨勢。
(改編圖片來源: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 2013)

 

「循環經濟」發展過程

德國布朗嘉教授(Michael Braungart)和美國麥唐諾建築師(William Mcdonough)在2002年發表「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一書,推廣「搖籃到搖籃」概念,倡導學習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所有資源皆可視為養分,回歸自然後,再生成為另一階段的循環。布朗嘉教授主張產品在設計之初就應考慮到廢棄時如何更容易拆解、回收、再利用,讓資源可以不斷循環。可分成兩種循環系統:「生物循環」(Biological Cycle)及「工業循環」(Technical Cycle)。「生物循環」採用生物可分解的原料製成產品,廢棄時可回到生物循環,再生成為新的原料;「工業循環」製成之產品,廢棄後材質可同等級回收再利用,或者升級回收,再製成新的產品。

成立於2010年,艾倫・麥克亞瑟基金會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在2012至2014年發表一系列「邁向循環經濟」(Towards to Circular Economy)的報告,以「生物循環」及「工業循環」為基礎(圖2),深入描述如何轉型成循環經濟模式的原理,發展商業模式架構,說明如何透過產品開發、再製造及重整等經濟活動獲得商業利益,探討從消費產品至全球供應鏈之回收、再利用及再製造,讓資源更能有效利用及延長使用壽命。

聯合國2015年巴黎氣候變遷會議(COP21)各國達成減碳共識,推動17項「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認為全面考量到經濟、環境及社會三個面向,才能真正邁向永續目標。其中第12項倡導『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正符合以「循環經濟」為思維的生產模式。

我國政府為加速臺灣產業轉型升級,2016年提出推動5+2產業,包括「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強調以追求永續發展的經濟新模式,其中「循環經濟」為其推動的重點產業,以「循環經濟」的思維可應用在各項產業。依據環保署設定臺灣的循環經濟目標, 2020年達到「源頭減量」, 2030年達到「綠色生產消費」,希望在2050年達到「物質全循環」的終極目標。

 

 

東台灣「循環經濟」應用實務

東台灣向來享有台灣後花園之美譽,農林資源豐沛區域,生物性農業廢棄物豐富,有潛力發展生物循環經濟之良好推動基地。位花蓮縣富里鄉的「東里碾米工廠」將傳統米廠轉型成為節能減碳的標竿廠房,其中將碾米廠生產流程「烘乾」所使用的燃油,以粗糠製作成生質燃料取代,燒完的灰燼(碳化稻殼)成為生態肥料送給農民。務實的作法,讓「東里碾米工廠」不僅在2014年取得產品碳足跡認證 ,2015年獲環保署碳標籤證書,更於2017年榮獲經濟部節能標竿銀獎。

水泥業的生產過程對土地破壞、高污染、高耗能常為人所詬病,台灣水泥花蓮和平廠首創「水泥、環保、能源」三合一「循環經濟」運作模式,將水泥廠及火力發電廠在生產過程的廢料再利用,互為各自生產的原料,達到兼顧減少廢棄物及節省能源的效果。2013年台灣水泥開始與工研院技術合作,在花蓮和平廠建立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的示範廠,將燃燒期間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利用養殖微藻固碳,研發應用成生質能源。另外也養殖另一種雨生紅藻,提煉高附加價值的蝦紅素,可成為化妝品、保健品的原料,此技術更榮獲2014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2014 R&D 100 Awards)的肯定。

位於台東縣卑南鄉達魯瑪克原住民部落則是推動再生能源,經過盤點評估部落的特色及區域資源,建置綠色能源支持傳統農耕生產活動的模式。達魯瑪克是我國第一個成立公民電廠之部落,已建置太陽光電系統與小型風力發電系統,目前已100%再生能源部落,也提供特色生態深度旅遊體驗,是相當值得學習的典範社區。

 

結語

「循環經濟」的理念可以應用在各種產業的產品製造、基礎設施及設備建置及各式創新服務,即使傳統產業,只要有心改變,也能轉型成為與環境共生的經濟模式。透過「循環經濟」的創新商業模式,減少對原物料的依賴,降低對環境衝擊,也能差異化企業品牌價值,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台灣在這一波「循環經濟」的浪潮中,展現與全球潮流同步的企圖心。也期許產官學界更要緊密合作,在「循環經濟」相關人才培育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