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欄

A A A

讓機器人像動物一樣耐力十足:儲能技術新挑戰

葉思沂 副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


「我們在模仿人類或動物功能時投入了很多努力,但往往忽略了能源。」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機械工程副教授 James Pikul 如此提醒。「機器人的一大限制,就是它們到底能儲存多少能量?又能多有效率地把這些能量轉換成動作?」這段話點出了行動型機器人的核心瓶頸:耐力不足。在自然界中,動物能持續奔跑、游泳或飛行,靠的是極為高效的能量儲存與轉換機制。人類若要打造能真正陪伴、協助,甚至取代我們完成艱難任務的機器人,能否賦予它們「動物般的耐力」就成為關鍵。然而,目前的機器人依然受限於電池容量,不論是工業用機器人、搜救任務的四足機器人,甚至是微型無人機,往往只能運作短短數十分鐘到數小時。這樣的差距,也正是近年來科學界積極尋求突破的問題。

在近期發表於 Science Robotics 的一篇綜述論文中,Pikul 與博士後研究員 Yichao Shi 回顧了現有儲能技術的瓶頸,並分析未來可能的方向。他們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要如何讓機器人擁有與動物相匹敵的耐力?

 

為什麼動物的耐力遠勝機器人

以波士頓動力公司的四足機器人 Spot 為例,它一次充電最多只能運作九十分鐘,電池重量佔了總質量的 16%,更麻煩的是,每次充電需要一個小時。換句話說,它一天有將近一半時間都只能停在充電站。相較之下,雪橇犬能在嚴寒環境下連續數天奔馳,每天跨越上百公里。造成這樣差異的關鍵在於能量密度。動物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脂肪,每公斤脂肪能儲存約 9 kWh 的能量;鋰離子電池則只有大約 0.25 kWh/kg,差距超過一個數量級。換句話說,即便機器人背上相同比例的「能量儲存」,它的續航力依然遠遠落後。更進一步來看,機器人在「運動效率」上的表現其實並不差。研究顯示,現代仿生機器人的移動成本(Cost of Transport, CoT)已經能與多種動物相當。真正的差距出現在「能量庫存」本身:機器人只能背有限的電池,而動物卻能以高能量密度的脂肪,加上靈活的代謝系統,支撐長時間運動。

 

新一代儲能技術的可能性

鋰離子電池是近二十年科技進步的功臣。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無人機的普及都得歸功於它的高能量密度與成熟製造技術。但這項技術的改進幅度正在逐漸放緩,平均每年能量密度的提升僅有 7%,要翻倍大約需要十年。對需要長時間自主工作的機器人而言,這樣的進展遠遠不足。即便我們能再壓榨出一倍的能量,Spot 也僅能把續航力從一場美式足球比賽的時間拉長到兩場,比起雪橇犬動輒十天千公里的壯舉,依然差距懸殊。這正是為何研究者認為,若要真正突破,必須尋找全新的儲能技術。

在眾多候選技術中,鋰硫(Li-S)、鋰空氣(Li-air)、鋁空氣(Al-air)電池備受期待。它們的理論能量密度可以達到每公斤 2 至 4 kWh,是鋰離子電池的數倍。若能突破實際應用上的穩定性與循環壽命問題,將可能讓四足機器人的能量水準逼近灰狗或哈士奇。

另一個選項是氫燃料電池。氫氣的能量密度極高,理論上能大幅延長機器人的運作時間。然而,氫氣需要在高壓或低溫環境下儲存,儲存容器笨重且成本高昂,加上燃料電池的瞬時功率輸出不足,讓它在小型機器人領域仍顯侷限。除了材料革新,還有一種有趣的思路是「結構化電池」或「具身儲能」(embodied energy storage)。這種設計讓電池不只是被動的能量來源,而是同時承擔結構或驅動功能。就像動物的肌肉既能運動也能儲存能量,未來的機器人手臂或外殼,也可能同時充當電池。這樣不但節省空間與重量,還能大幅提升整體能量密度。

 

從動物學到的能源策略

動物不只贏在能量密度,還有一項機器人無法比擬的能力:隨時補給。人類可以邊走邊進食,狗也能一邊奔跑一邊消耗體內脂肪並迅速轉換成能量。機器人則只能停下來等待充電。因此,研究者提出了大膽的構想—讓機器人也能「進食」。設想一個機器人吞下鋁片或其他高能量物質,透過特殊電化學反應將其轉換成電能,再把反應後的產物排出,等待外部回收再生。這種「機械代謝循環」的概念,模仿了動物消化與代謝的方式,繞過傳統電池必須高效率充放電的瓶頸。若能實現,機器人將能真正做到長時間自主行動,而不必仰賴固定的充電站。

 

未來的應用場景

如果這些新型儲能技術逐步成熟,機器人的應用範圍將大幅擴張。想像災區搜救現場,機器人能持續數天在瓦礫堆中搜尋倖存者,不必因電量不足而頻繁返航。在深海或外太空探測任務中,它們能承受更長時間的孤立作業,收集更完整的數據。農業與環境監測也將因此受惠,因為機器人能連續數日甚至數週不間斷地巡航。更貼近生活的應用則是工業與家庭環境。未來的工廠機器人若能一整班次都持續工作,將能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而家庭服務型機器人,也能真正做到全天候待命,不再成為「需要頻繁充電的麻煩」。

 

跨領域合作是突破的關鍵

要讓機器人真正具備動物般的耐力,關鍵在於儲能的突破。這不僅是電池工程的課題,更需要材料科學開發新化學體系,電化學設計更高效率的能量轉換,機械工程與仿生設計則思考如何把儲能與結構緊密結合。這樣的跨領域整合,不只是推動機器人技術進步的關鍵,也代表著能源科技未來的重要方向。對能源教育而言,這正是一個鮮明的案例,顯示從動物代謝到電池化學、再到機器人設計之間的知識如何彼此呼應。培養具備跨領域視野的人才,將是迎接未來能源與科技挑戰的基石。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再看到機器人與動物並肩前行,它們在耐力上的差距,已經不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

 

參考文獻:
Shi, Y., & Pikul, J. H. (2025). Achieving animal endurance in robots through advanced energy storage. Science Robotics, 10(101), eadr6125.

關鍵字
能源小靈通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