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電廠大家講Ep4:部落公民電廠-打造100%綠色能源部落
陽光伏特家/ 陳惠萍 共同創辦人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 秘書長
大同永旭能源-海外事業部/林建宏 經理
電力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普及且方便的,甚至可說是生活的必需品。透過公民電廠大家講第四集,帶著大家一起思考部落裡的公民電廠,以及在集中式電網系統的背後,偏鄉部落等一個特殊的電力處境,跟他們所面臨的脆弱度問題。
電力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普及且方便的,甚至可說是生活的必需品。透過公民電廠大家講第四集,帶著大家一起思考部落裡的公民電廠,以及在集中式電網系統的背後,偏鄉部落等一個特殊的電力處境,跟他們所面臨的脆弱度問題。 今天邀請到兩個非常重要的好夥伴,來一起分享陽光伏特家怎麼結合更多的民間組織、企業,以及全民的力量,一起來用綠能點亮桃園比亞外部落的故事。
大家可能常常在經過中橫或是往北橫,往山區前進的時候會經過比亞外,在出行的路途當中並不會特別意識到部落裡面,有什麼樣的綠色能源發展故事,這也是我們今天的一個重點。
100%綠能部落——比亞外
高茹萍秘書長:
比亞外的位置差不多在桃園復興鄉,北橫往上巴陵,海拔差不多六七百公尺,就是復興鄉的榮華段、榮華水壩的位置。
比亞外部落和其他的部落都面臨很類似的困境,就是年輕人都流失了,因為沒有工作機會而且又位處山區,這個地方土質非常脆弱,不只是颱風而已,只要下很大的雨,道路就會坍方。只要一坍方、一封路,進去之後就要等待一、兩個小時才出的來。
因為道路很容易中斷,小村落又位於電力系統的末端,只要是碰到這種下雨、或者是道路中斷的時候,即使是台電公司要去搶救,往往都是最難進入的一個地方。
在兩年前的時候就看到了這樣的問題,當時我們透過歐蜜牧師了解到這個部落,他們也希望能夠用一些共同價值維護比亞外,作為他們能夠去喚起比亞外新生代的年輕人,能夠重新再去重視、有一個共同的、一起去努力的方向,所以他們的長老還有當時的歐蜜牧師,就決定以保育藍腹鷴,當作大家共同的目標。 因為藍腹鷴一方面是很害羞的鳥類,所以都是比較高海拔的地區,八百、九百公尺以上的山區。為了要保育藍腹鷴,所以部落的農產品都沒有灑農藥,都是以自然農法的方式。
部落的長老,當時是一位女性,因為當時生存條件的關係,從桃園翻山越嶺過來,在這個地方定居下來,也因為人口非常的少,希望所有的教育或者是生活,都是以比亞外部落為一個家庭單位。每天中午的這個用餐是大家一起的,即使是我們一起去部落的時候,也都是和他們一起用餐。除了中午一起用餐以外,他們還會再打包成便當,送餐給住在山頭的獨居老人。可能也因為比亞外的制度很不錯,也就影響了其他社區去複製這樣子的經驗。在送餐的這個過程,也是順道去和老人家打招呼,關心一下身體狀況;甚至是過年大掃除時,也是動員全村的人一起打掃整個村落。
圖1 比亞外部落中午共同用餐。
當開始有了百分之百綠電部落的藍圖時,他們就已經在思考說,如果未來他們會有收入的話,希望能夠做一部分的教育基金。因為他們一直都有這個傳統,鼓勵部落的小孩子,如果考試超過八十五分以上就會有獎學金,即使錢少就少,如果有多的話就多發一點,他們也認為教育是翻轉部落的年輕人未來的最好的機會,所以用獎學金的方式鼓勵小孩子用功念書。
整個部落就是一個家,我們也很希望他們未來成為台灣第一個或者是亞太第一個,百分之百綠能部落這件事情的時候,要替整個部落去思考這件事情。在比亞外推動綠能部落的同時,也是另外一種學習,如何達成更大的公共利益的思考,其實也讓我蠻感動。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Phoebe):
我自己印象很深刻是第一次到了比亞外,特別是聽傳道或是聽到猶浩長老分享部落的智慧、跟土地共存的、共好的生活方式,甚至為了守護藍腹鷴,他們希望整個部落的能源,都能夠用更環保的、綠色的能源。
把人跟土地的關係拉得更親密,在這樣的過程中,不管在社會的一些共好的相互的支持系統,這都是我們在這個專案一起學習到的。
回到再生能源推動聯盟,2019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協助比亞外,建置第一套3kWp的自發自用的示範太陽光電系統,這是很重要的起點,是幫助部落認識什麼是太陽能發電以及它帶來什麼樣的實際的效益, 也才有後面可以延續,開始有了更多的企業的力量,或是全民的支持。
破冰之旅-認識什麼是太陽能
高茹萍秘書長:
歐蜜牧師是在反核運動上彼此認識,也知道我們是在推動綠能的組織,長老教會也一直是反核運動的支持的教會。可是即便是歐蜜牧師,他曾經是比亞外部落的牧師,來引介我們認識部落。
大家過去的刻板印象都覺得能夠做太陽能板的,一定就是在雲、嘉、南,日照非常好的地方,山上沒有什麼日照的地方,你們為什麼會來這個地方做這個太陽能板?甚至其實我們不是第一個,去比亞外部落做過說明、推動太陽光電的人。
他們也很婉轉的告訴我們,其實以前也有別的光電的開發商找過他們,還跟他們勾勒一些很美好的願景,可是在那個過程當中,他們是感到不被尊重的。那個公司就覺得他們是叫做「台灣的不丹」,完全就是照著這個公司想要的藍圖去包裝比亞外。
2019年前一年的年底,我們就先去說明。租了遊覽車,帶部落的人去看附近的農博,可以看到實際上面有風力發電、太陽光電發電,也帶他們去楊梅高中看屋頂的電廠,實際上面發電的話,可以看到那個電錶在跑。帶他們看完以後,就請他們的部落會議自己討論想不想要做太陽能。
他們也會去勾勒想像,例如說,因為去看到的太陽能板裝設的比較矮,對他們來說很可惜,他們希望以後要蓋在他們的家戶屋頂上,他們期望屋頂要能夠做屋頂花園,小朋友在這個太陽能板下面能夠有遮蔭,可以有花園或者甚至是大家可以一起烤肉,會希望能夠保留屋頂。
第一是透過實地參訪,他們也有自己的想像出來了,所以我們在跟他們溝通的過程中,是需要讓他們能充分了解;第二個就是尊重他們的部落會議,讓他們的意見在很早的時間就能夠參與到規劃。
我常常在中間扮演的角色是要讓大家知道比亞外要什麼,跟他們溝通的過程,要充分的把他們意見拿進來,作為我們未來規劃的參考。在我們第一次要裝設3kWp的電廠時,還舉辦了一個結穗儀式,以歐蜜牧師作為見證,我們跟比亞外共同打了一個草結,我們未來共同要往比亞外百分之百綠能部落的這個願景前進。
圖2 比亞外部落裝設太陽能板。
這個願景不是只是TRENA、或者是我們或者是企業的願景,是比亞外已經把「邁向百分之百綠能部落」當作他們的共同願景。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後面之所以順利,是因為前面要充分取得部落的信賴,這件事情很重要。好的公民電廠的推動,很重要的是前面的社會溝通、部落的共識。
大同參與全民電廠,創造更好的可能性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Phoebe):
請大同永旭 Max,幫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同是怎麼樣開始投入太陽能產業?以及在比亞外部落,我們一起實現的是獨立發電的太陽光電系統搭配儲能的設計,這個技術應用和發展 也請Max幫我們說明一下,大同投入再生能源搭配儲能、分散式電網的技術應用是契機?或是你們發展的願景。
林建宏經理(Max):
不瞞大家說,大同深耕台灣,今年已經邁入第十一個年頭,我們在太陽能上的事業從一開始的九九年,我們就成立了所謂的新能源事業部,當初其實只有七個人,到現在大同永旭大概將近有一百人的員工。
當初會由太陽能到公民電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同剛開始在做太陽能事業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公家案,那公家案又以學校的屋頂居多。剛剛有提到桃園像陽明高中甚至農博,其實都是我們之前施作的,做這些學校部分施作之後發現,透過教育來推廣再生能源是最好的方式,小朋友對這些他沒有預設立場,他覺得很新奇,同時跟生活上有做一些結合。我們常常會舉辦一些回饋項目跟同學介紹,甚至在學校會舉辦一些說明會,來讓民眾更能有參與公民電廠的可能性。
透過這種全民參與的模式,讓大家實際參與、安裝在自家屋頂,你會發現真的是乾淨能源,不會有噪音、不會有其他你想像不到其他的問題。
在展開比亞外計畫之前,可能要從卓媽媽狗場說起。卓媽媽狗場在台北市是相對弱勢的一個地方,這種環境中的毅力跟他的愛心,我們要如何幫助他持續發展、讓愛心延續下去,特別是整個儲能系統建置起來,點亮那盞燈的時候,卓媽媽流淚了、我也很感動,沒想到我們除了在建置太陽能上面,也可以幫助我們想要幫助的人,做一些生意上不同的事情。
圖3 卓媽媽狗場。
後來有機會到比亞外部落,是一個更好發揮的舞台,因為部落除了再生能源之外,還有肩負環境保育的一個使命,像藍腹鷴這樣的鳥類,他需要非常乾淨的環境,剛好發展再生能源,非常適合。
能源是每個人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我們在能選擇的項目上,選了對大家、環境、生活有益的發電設備。
比亞外這邊建置完之後,考量當初的需求,以及當地其實是電網的末端,用電相對不穩定。一般的生活大家都已經習慣隨時隨地、任何地方都有電。其實很難想像當颱風來時,就開始要擔心等一下會不會缺電?是不是要先去把電充好?這一套設計與族人討論充分溝通之後,把它定調為是一個緊急救難用的設備,以三天的用電負載量做設計,當真的有這樣的急用時,透過平常太陽能發電充到電池中的電,可以確保生活用電是無虞的。經過這一次的颱風的考驗,他們非常的開心說,沒有任何影響,除了先放下一個心中大石頭,更高興的是我們終於幫他們解決一個難題,從現在開始不太需要再去擔心風災來臨時用電的問題。
所以我更相信這個公民電廠的推廣是絕對可行!而且我們應該要想辦法更加擴展,到其他部落或其他需要我們的地方。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Phoebe):
看到有更多的企業夥伴,從技術的應用或是支援,一起支持國內公民電廠的發展,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一起在比亞外做的綠能行動,不只是在幫他們建置一座太陽電廠,和大同一起規劃的是再生能源、發電、搭配儲能的設計,其實就回應到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偏鄉部落,在整個氣候災難,或是在電力系統裡面,他們都相對處在一個脆弱的處境。
在電力系統上面,可能三不五時或是颱風來臨前,他們就開始擔心,每次停電可能少則幾天、多則一周都有可能。提到再生能源搭配儲能,它有另外一個對電力電網系統的優勢;相對於集中式的電力電網,不只是在電力傳輸可能有更多的損耗,甚至在供需調度上比較缺乏彈性,也造成了像比亞外種偏鄉部落,在電網的末端所以脆弱度很高。透過再生能源的特質-可以分散設置並且是因地制宜,在地發電設置且就近使用,回應到氣候變遷的問題或是能源轉型的問題,其實都是我們覺得很重要的。
在比亞外的綠能公益行動,從剛剛提到的3kWp的起點,之後我們透過全民跟企業的力量,一起募資完成的,是一個將近15kWp的太陽光電搭配儲能的設計。
緊急防災型太陽光電系統搭配儲能設備
林建宏經理(Max):
防災型設備的用途主要是在緊急使用上。在一開始的時候,要先知道我們需要的緊急負載大概有哪些。以比亞外來講,他可能主要在食衣(住)就是最重要的,就會列入我們緊急負載的考量之一,以及生活中需要手機或通訊設備,也是缺一不可。所以,我們當初在規劃設計上,第一個先依照族人需要的緊急設備負載的優先順序、重要性、跟他所要的需要電量做估算。
當初有考量到因為儲能是額外的費用,所以我們會讓他發揮到最大的極限,設計規劃上以三天當作基礎。換言之,如果真的停電到三天完全都沒有電時,我們除了儲能設備可以妥善的去負荷族人所需要的基本負載。救災型的設計會優先使用即時的太陽能發電。換句話說,只要白天的時後、有太陽的時候,太陽能的供應一定可以大於用電負載,這是我們第一個考量:當有太陽的時候,他就不用擔心會缺電。第二是晚上的時候,剛好可以利用白天大於負載的電,會充電到儲能電池;甚至就算是陰天,太陽能板還是可以發電,只是他發電效果可能沒有像當初的預估這麼高。
所以簡單來講,一開始會先用太陽能的電,太陽能沒有電的時候才會使用市電,市電、太陽能都使用完都沒有的時候,才會使用到的儲能設備供應負載。
防災型設備於設計上有什麼限制呢?
建置太陽能系統都不是太大的問題,重點是如何後續的維運和系統整合上,這是比較有技術性的考量。
第一個所謂系統維運的部分,只要把太陽能板加上所謂的inverter、DC盤,透過太陽能板、充電到儲能電池,這個系統概念其實沒有什麼太困難的,可是你怎麼樣能持續維運、維持當初的發電效果,這就是一門學問。第二個部分就是系統整合,什麼時候使用太陽能來發電、什麼時候使用市電、什麼時候直接轉到電池,這是太陽能EMS來做調控。
比亞外的設計因為容量、kWp數不大,所以相對困難度不會很高。未來,如果將微電網發展到整個部落、甚至一個小型城鎮,這個技術整合會是一大考驗,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再生能源儲能的重要性,跟EMS管理重要性相對的蓬勃發展。在這之中最大的兩個限制,一是所謂的維運,因為在偏鄉相對交通不便利,不便利意思就是需要成本比較高、需要特殊的人員、現場去做維運維修,這是偏鄉設置額外的限制性。再生能源有這麼多項為什麼選擇太陽能?
太陽能他是一個建置快速、而且可以因地制宜,可以因為環境來取決設置容量大小做規劃;不會像風力發電,一開始設置的容量都相對比較大、需要投資金額也相對會比較高,所以在偏鄉部落的效益上,太陽能設置是比較彈性,而且在技術上已相對成熟的再生能源發電系統。
再生能源創造的綠色就業機會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Phoebe):
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的設計有他的重要性跟價值,回應到氣候災難越來越頻繁發生,偏鄉電力脆弱的問題也更需要受到重視,且提出應對的行動。
在推這個計畫的過程,其實也歷經了很大的困境跟挑戰,包含疫情爆發之後, 在募資上面也經歷一些困難,但最終我們還是募到了總金額是150多萬的設置金額,達到14.625kWp的太陽光電系統,來幫助比亞外的部落。當時我們在跟部落討論的就是這一座百分之百的綠色教堂,可以為部落不只解決電力中斷,或是停電的問題之外,還可以節省電力費用的支出,那省下來的電費那部落怎麼去規劃?
高茹萍秘書長:
真正讓部落有感受的時候,就是三月裝設太陽能板,到五月底的時候帳單來了,馬上就省了一半!
第一個驚訝的是太陽光電能夠讓他們實質感受到省電費,第二個驚訝的是才發現原來比亞外在山上的發電效率,還真的很不錯!山上的發電一天大概也可以發到十度電,幾乎和彰化、雲林差不多,也許是因為他們比較靠近太陽,而且空氣非常乾淨,再加上比亞外的部落長老就把這個太陽能板當小baby一樣,每天跑去擦,就是非常的照顧,所以發電效率很好。
如同剛剛提到,最早最早的時候、辦說明會的時候,那個說明會其實不只是我們說而已,而是我們去聽。聽到他們一直有一個很期待的夢想,就是希望他們的年輕人能夠回來,希望他們的部落能夠重新找回、重新能夠讓年輕人或者是三代都能夠留在部落,為這個部落一起去打拼,去打造一個真正符合比亞外,泰雅文化的未來。不用像現在年輕人都到山下去工作,都是阿嬤帶小孩隔代教養,他們也都覺得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接下來,九月六號會辦一個工作坊,這個過程裡面,我們能不能夠在平常就一步一步,跟她們一起邁向綠能帶給他們的願景,希望讓部落能夠藉著太陽光電系統,能夠讓他們懂得如何運用能夠讓他們懂得如何維運。
圖4 比亞外部落家戶屋頂太陽能板。
其實我覺得部落真的需要具備綠能知識以及綠能技術的年輕人。對大同永旭來說,偶爾(維修)可以,但是要常常去維修或者自己要去處理,其實都是困難的。 所以我們反而希望是不是,透過每一次設置的綠能設備,能夠授權部落年輕人去學習,而且從經驗中學習知識是很紮實的,不是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這些知識也許可以跟台東或是其他的部落慢慢去形成,部落綠能公民電廠的產業人才需求庫。
因為他們才真的了解部落的需求是什麼,我相信,這個未來可能是另一個綠能人力需求的市場,一旦我們做越多的部落小案場,這樣子的可能就會越來越多。
當然,我們也會更期待企業除了捐贈設備以外,也能夠授權他們,讓他們去學得這個技術以及陪伴,所以我非常感謝大同永旭,卓媽媽也是、比亞外也是,大同永旭常常都是接下來,最後那個陪伴的角色,那個陪伴的專業角色非常重要,也是企業在做CSR是最溫暖的一個部分。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Phoebe):
再生能源很像分散在全台灣或是全世界的一串串珍珠。他是在各地遍地發光、帶來更多的資源跟力量,點亮比亞外這個專案不只結合了像大同永旭還有另一家企業的贊助,此外,還有七十幾位民眾,也可以用小額的捐款來支持比亞外的計畫,這個過程中不只是把大家的眼光帶到這個部落。
以及茹萍姐講的再生能源的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有更多社會支持的力量在這個部落,更往前去想可能是綠色的就業機會,會因為更多再生能源應用更普及,在這個過程裡面被帶動出來,同時回到再生能源的發展。
分散式微電網的應用情景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Phoebe):
在比亞外專案裡面,我們起實現的是分散式的防災型微電網,它可以幫助到台灣電網或是電力系統韌性提升,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除此之外,分散式的微電網系統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場域可以去應用推廣呢?
林建宏經理(Max):
其實應用推廣的部分其實還蠻多,我們剛剛有提到所謂偏鄉或離島、甚至重要公共設施,需要用電,可是電網普及率可能沒有這麼高,或是一些軍事設備,都可以往更深遠一層的思考來作評估。
其實和大眾比較有關係的,則可以考慮未來的長照機構,因為很多長照的電是不能中斷,跟生命有關係的,如果圍繞在所謂的單一電網上、而不是所謂的分散式電網,可能因為某一個電網斷了,讓整個醫療設備無法去支援這些醫療的所需負載,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產生,這個部分都是值得去思考去做設計規劃。
再生能源越來越普及、越來越蓬勃,在我們台灣能源的供應上,比重會比較高,再生能源的好處是無污染的能源,當然也有壞處——它比較難掌控。天候是目前還沒有辦法100%控制的因素,我們所需要的能源、電力,都是希望可以隨時隨地供我所用,所以如何做調配,這個就是在微電網要下功夫的地方。
又例如,一個工廠有所謂的尖峰離峰的考量,那些工廠可能是需要白天用電比較多,在跟台電申請契約容量,就不需要這麼大,就可以挪出這些空間給需要用電的工廠作調配;甚至他可能尖峰用電時間只有短暫一、兩小時,甚至搭配儲能就可以填補他的尖峰用電,可以讓台電就輸配電業上,有更多的餘裕來做整個台灣電力的規劃。
這是我認為,微電網會對台灣的電力系統韌性有非常大的幫助。我剛剛提到怎樣去管控,電池的應用整全世界都往這方面的發展,我相信很快就可以解決,未來大家一定會有一個更乾淨、更安全的儲能跟微電網。
再生能源推動政策建議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Phoebe):
搭配儲能的再生能源,在台灣電力系統轉型的過程,可能扮演很重要的核心角色,最後回到今天公民電廠大家講-部落裡的公民電廠,需要更多的夥伴一起來促成更多,點亮更多的部落。想請茹萍分享的這個議題,就是針對您過去的推動再生能源的經驗,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政策的建議? 或是未來推動上的一些具體的建議?
高茹萍秘書長:
雖然說,為了3kWp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溝通,可是我要說一下對照組,其實我們也不難看到,其實台灣很多地方在開發太陽光電的案場,尤其是像是地面型,或者碰到社區的時候,少花一點時間以及軟性的用聆聽的方式去溝通。對部落來說是知情權,對我們來說,其實很簡單的就是一個尊重。
到了別人的部落裡面,對部落來說你到別人的家裡,不是說你要來幫我,我就要讓你幫忙。是不是能夠同理這個部落,或者說,甚至是也不能帶著「我去幫忙」的這個角色去,而是我們共同去完成共同的願景。
未來政府不管是輔導,或者鼓勵更多的偏鄉要去做綠能的時候,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真的要多花一些時間跟耐性,了解不同的部落,盤點他們想要解決的事情是什麼,大家彼此知道需求是什麼,以及我們能夠用綠能在能源轉型的過程裡面,讓一般的民眾去了解能源轉型,他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要改變過去很方便的電力,真的要讓人感受到額外的意義,也許這個意義是對空氣會變好、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年輕人長遠的經濟未來、對很多不同的人來說,他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想要推動再生能源?就是因為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不一樣,它有很多的可能性、也可以很有彈性,因為他就是一個年輕的、有未來性的,甚至能夠帶來經濟發展,也可能有很多的工作機會。
為什麼要這樣子做、不要這樣做,這個都需要一點時間、耐心、同理心解決,前面花了越多的耐心,後面的路就會越來越順。剛開始我也被當成詐騙集團,到後來其實比亞外還會幫我們宣傳,包含後面很多排隊的部落:鎮西堡、新竹甚至還跑到東海岸。因為他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希望他們的同胞或者其他的族人,也能夠感受到這個幸福。 推動綠能最好的就不是我們去推動,而是真的有良好感受的人,那才是最有說服力的。政府其實就是在推動綠能,要多用軟的方式、就是軟的政策,不是用硬的政策推動偏鄉綠能。
對企業來說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躉購費率,躉購費率常常看的都是直接材料成本,可是看不太到在這個過程裡面,所需要花的溝通成本,以及怎麼去做公益協助、或是公民電廠的鼓勵機制,我覺得少了這個有點可惜。我們可以看到在德國的公民電廠,政府的大型的標案,都會檢視是不是有一定比例的公民電廠機制在計劃內,才能拿到大型的案場,算是以最有利標的方式,投入更多的公民電廠、讓利給社區的企業能夠去標到,這也是我們希望能夠看到,而不是只是用最低的價格去標到的標案。
陳惠萍共同創辦人(Phoebe):
茹萍姐提到一個重點就是,公民電廠其實是幫助能源轉型,不只是更好的綠能共享的經濟或是商業模式,此外,它也創造更好的社會參與機制,讓更多人可以參與其中,而這個過程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而且需要互相的尊重相互支持。
台灣能源轉型正持續往前走,今天我們透過比亞外的公益專案,一起把這個綠電帶到更有需要的地方。
支持再生能源是很重要的行動,這不只是國際的趨勢,也是台灣應該要往綠能發展的方向,這也是我們希望更多的民眾、更多的企業,一起參與進來台灣電力系統的轉型,甚至是走上更多再生能源分散式的電網,這個過程我們需要大家一起攜手合作,才能真的去擴大台灣,不管是公民電廠、綠電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