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欄

A A A

能源安全的快思慢想

許湘琴 組長

財團法人中技社


人在情感上有理性與感性的兩面,而人腦在運作上更有快思和慢想的兩種機制交替進行,如同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行為經濟學的經典著作《快思慢想》中提及,大腦的運作方式可分成兩個系統,反射性直覺思考的系統一,以及仔細分析性思考的系統二。系統一是自動化的運作,非常快、不費力氣,即使要費力,也是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系統二則動用到注意力去做費力的心智活動,包括複雜的計算,通常與各專注力的主觀選擇經驗有關。尤其當在面對多變樣貌與複雜問題時,系統二常會怠惰,直接走捷徑接受系統一的判斷結果,人也因此不知不覺陷入直覺偏見與邏輯捷徑之中,恐有導致錯誤決策之風險。

能源安全是一個多面向且影響層面廣的複雜問題,人類進展到現今社會型態,能源已成為人類基本需求要素之一,更是一個國家經濟能否成長、政治是否穩定以及各產業和社會順利發展的關鍵,尤其隨著人口增加、經濟成長,和新能源利用,確保能源安全更成為各國迫切重要的目標。

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對能源安全的定義,是能夠充足、可靠並可負擔的價格下取得燃料與能源,進一步闡述:

1.“充足的”(adequate):狹義面來講是平時用油用電,不要有所限制,非常時期則是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2.“支付得起的”(affordable):是指社會不該有能源貧戶存在;

3.“可靠的”(reliable):是指可持續穩定性取得。

除了以上基本定義外,各個國家或地區對能源安全的考量點也都有所不同,主要取決於地點、自然資源、經濟狀況、能源進出口活動及其對能源供應中斷的脆弱性、政治體系,以及國際關係等等,且也會因時空背景的更迭,其考量因素亦會隨之調整。如近年IEA 為了確保安全和負擔得起的能源供應,更對當前和未來的石油供應中斷風險、新出現的天然氣安全挑戰,以及提高電力部門的系統靈活性和彈性進行分析,並將能源安全的範圍擴大,將與日俱增的能源轉型和網絡犯罪納入範疇。

圖1 台灣發電能源結構配比,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官網

反觀我國的能源現況,天然資源極端缺乏,大部分能源皆仰賴進口,根據能源局統計資料,能源進口率皆在97.7%以上,尋求長期能源穩定供應是極高度的挑戰,且國際能源價格上升時,我國只能為能源價格接受者,並無談判籌碼;加以我國四面環海,所有進口的能源皆須仰賴海運或空運,尤其海運進出港只能仰賴台灣西部台灣海峽海域,受氣候與地緣政治影響的風險高;此外,我國屬於孤島型獨立能源供應體系,並無有效的備援系統,電力穩定供應潛在風險,先天上就比其他國家高出很多,穩定供電的挑戰相當大。光從這幾個面向,就可了解到台灣的能源供應是項多麼艱鉅的任務,目前我們可以享受到打開開關有電、轉開瓦斯爐有火、在家可享受現代化生活品質、出外有各式各樣大眾運輸代步,是集結多少前人的智慧與堅守能源崗位的每個份子努力所獲致的成果,並且除了讓大家過上安康的生活,也接續發展出全球傲人的產業。

單位:USD/MMBtu

圖2 LNG Japan/Korea Marker PLATTS Future,資料來源:https://reurl.cc/3OrM7l

近年因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頻傳,從而喚醒社會大眾對淨零減碳的共識,減少高排碳燃料已成國際趨勢,政府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規劃於2025年達50%(天然氣) -30%(燃煤) -20%(再生能源)之發電能源配比目標。先不論是否能如期達成此目標,但回歸到我國能源安全議題中,對比2021年的發電能源配比43%(天然氣) -36%(燃煤) -6%(再生能源) -11%(核能),如圖1,無疑是個嚴峻大挑戰。例如天然氣,不像其他國家可以用管線輸送,我國所使用的天然氣皆須由船隻運送,不但成本大增,且運送風險高,再加上接收站問題,目前法定天然氣安全存量為8天,實無法達到充足與可靠的面向,風險高;而天然氣價格在俄烏戰爭期間一度飄升數倍(如圖2),從中油公司111年天然氣的氣源成本(如圖3)亦可得見,受國際政經波動大,也讓支付得起的面向風險大增。又如近年積極發展的太陽能與風能等再生能源,其不可預期與間歇性的特點,改變了尖峰負載曲線,拉高可靠面向的風險,其光電效率對地狹人稠的我國而言,要滿足充足的面向,更是直球對決的嚴峻大挑戰。

圖3 2022年中油公司天然氣牌價之氣源成本,資料來源:台灣中油公司官網

而在各種能源型態中,最受爭議的莫過於核能,大家都知道不慎發生核災的可怕也了解核廢料處置的問題,但也不能否認核能發電不會產生二氧化碳造成空氣污染,且核燃料運輸與儲存都很方便,更可被視為準自產能源,有著相較於其他潔淨能源的優勢。而隨著科技的進展,也開始有專家提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能源和氣候兩大危機,尤其在能源轉型中,核能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位居不可或缺的主導地位。

自古至今在人類的日常生活裡,一直都有著風險的存在,因為只要有利益產生就會伴隨著風險,不太可能存在一個只有利益但毫無風險的理想社會,只能在風險及利益之間,極盡可能地找到均衡點,在可管理的風險下,找到對社會大眾的最大利益。為了環境能永續發展,降低碳排的能源轉型是勢在必行之路,尤其台灣面對嚴峻的能源供需挑戰,在這個轉型過程中,甚麼樣的能源結構配比,可以在充足、可靠、支付得起,以及淨零減碳間取得最佳平衡點,減少對社會經濟的衝擊,這絕不能交由反射性直覺思考的系統一做判斷,落入不理性的意識形態產生偏見,而是要很謹慎的交由可以理性與仔細分析思考的系統二,做出最好的決策與風險因應,否則所造成的後果很可能是非常殘忍且是社會大眾難以承受。

 

參考文獻

1.  快思慢想, Daniel Kahneman, 2018, 天下文化.

2.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2, IEA.

3.  Nuclear Power and Secure Energy Transitions, 2022, IEA.

4.  台灣能源績效世界評比與統脆弱度, 2017, 中技社專題報告.

5.  能源轉型白皮書110年度執行報告, 2021, 能源局.

能源小靈通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