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專欄

A A A

淺談離岸風電的現實面與未來展望

 

Kevin Chang 


目前台灣漸漸步入夏季之際,全台用電數也逐漸升高,而前些日子也因興達電廠無預警跳電導致全台各個地方啟動區域性限電的措施以及開發商破產之虞進而提出釋股等新聞,使得離岸風電這個產業又被世人浮上檯面放大檢視,懷疑是否又是個政策口號、浪費稅金而被不少民眾所質疑。身為一名在離岸風電業界打拼數年的工程師,時常看到網路論壇上隨時一篇檢討全台灣風力發電機組沒有提出貢獻時,首當其衝的離岸風力發電就會被當作箭靶,總是想幫忙解釋點什麼, 但在螢幕後面每個人的想法跟見解無法在一言兩語可以將自己所想的,最後的場面又好像變得是在互打口水戰,一言不合又無法聽進彼此的想法,到頭來只能心浮氣躁的關上電腦,懊惱著如果早知會傷神就不要去跟人論戰了。
台灣離岸風力發電的市場潛在產能很高,除了風機維護保養多數會選擇原廠來進行負責維護保固,但光是其他風場維護項目,也就是我們業界常說的Bop(Balance of plant),顧名思義就是除了風機以外的維護設備都是Bop範疇,從海上轉接平台、基礎、拋石、海纜一路延伸到陸域機電設備,從海底到海上再到陸上,許許多多的檢查項目或是保養項目可以發展,離岸風場設計年限大約25年,如果相關組件(Components)維護得當以及定期檢查,大眾所認知的每年會有穩定工作發包,怎麼還是有許多廠商望之卻步,寧可繼續待在自己原本的領域安穩生活,好似離岸風場是個岌岌可危的天秤,一不注意就會重重落下?

我個人認為主要幾個原因還是在於被開發商的安全規定以及相關文件要求而打退堂鼓,自一開始示範風機在不受各界看好的評論下順利完工,也真的發了電給到了台灣陸地上,政府也開始陸續積極發展離岸風電政策,將多數台灣西岸外海規劃許多個潛力場址,至此之後更是數個風場開發商以及知名風機廠商紛紛搶著進駐台灣,此時的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開始有了許多來自歐洲豐富經驗顧問或是外籍技師進駐,雖然說帶來許多豐富經驗但隨之而來的各種文件管理要求、高規格的安全觀念,以及對於台灣廠商的工安管理要求大幅提高許多,這時又碰上了台灣長久以來的深根柢固、可以說是隨遇而安的工安觀念,只要沒事就是好事,甚至是也曾碰過廠商或是第一線技術人員以多年工作經驗來個金剛護體,業主要求完善的安全裝備還有按照步驟作業又好像是在刁難,導致現場作業不斷產生磨合,如果只是現場小爭執或許倒不要緊,最怕的是技術人員無法符合業主要求而造成現場施工期程延宕或是停滯。
或許有些人會問,台灣還是有廠商符合我們的吧?是呀,台灣還是有些廠商例如船東商或是設備維護商都願意在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甚至是聘請國外顧問來提升文件管理或是技術指導,但在只有少數風場建立之前,市場上可以說是選擇不多又不得不做,在進行採購評選中也沒有太多往年的實績經驗可以參考,在這個新興離岸風電市場上,每個人都是從新學過,邊做邊學,在這樣子的過程中付出的成本,不論有形或是無形,就像是在繳學費,一旦學費繳得太多,很快地管理階級甚至是那些外國顧問就會開始以他們自身在歐洲的經驗來質疑這些成本是否花的值得或是合理,這時候我們又會要耐心解釋臺灣的政策或是資源有限,在現在的市場供需或是地理條件無法達成他們心目中的標準,不過這又是個在離岸風場產業另一種文化衝擊……
雖然說對於廠商而言,在進入離岸風電市場的第一步難以踏入,但以我個人來說仍然希望在未來的幾年甚至是幾十年,能夠有更多的廠商一同在這個離岸市場打拼,在同業競爭底下可以不斷增進技術及知識,也帶給下一代或是新鮮人,未來在亞洲地區還有許多潛力場址,更是需要我們這樣的經驗或是技術可以分享給亞洲人,雖然說文化衝擊可能又會是另一個挑戰,但我們現在都面對過了還會有什麼困難呢!這一兩年雖然說碰上了疫情,離岸風電產業也受到不少衝擊,許多工程進度都因此延宕,更是有些新聞報導後又讓我們受到各界矚目,所以最近只要一有任何新聞、話題或是傳聞上了新聞版面,不少圈外朋友就會又捎來幾封短訊問候你們還好嗎?還好還好,還在工作崗位上努力混口飯吃,未來的每一步雖然說都是未知數,不到舉步維艱,但走起來還是有點跌跌撞撞呀,但是套句台灣人的諺語「拍斷手骨顛倒勇」,我們也算是一群勇敢的台灣人,在這臺灣西岸海上,即使海象險峻也會搭著船繼續前進,努力建立風場、營運維護,提供更多的潔淨能源電力,提供給所有在這片土地上的台灣人。 

 

關鍵字